首页 >讲话发言 > 经济工作 >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读后感【四篇】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读后感【四篇】

时间:

《中央经济》是2010年中国青年教育音像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林江。主要讲述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主要讨论了2011年的具体经济目标,并为“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调控定调。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读后感【四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读后感

  新一轮市场化改革再出发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紧紧围绕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体制机制方面的突出问题,围绕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提出七个关键领域的改革举措。结合《意见》内容,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围绕“微观主体活力”“要素市场化配置”“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等三个话题采访了多名专家学者,解读《意见》背后的深意。

  三个“更高”两个“更加”

  本次《意见》出台的目的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战略部署,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构建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国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相比过去,新时代经济体制改革更加重视制度建设,亟需在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上寻求更大突破。

  “可以预见,《意见》的出台,将为中国经济在新时代迈向高质量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新的战略性进展,为经济体制在重大改革上实现突破性创新,为构建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坚实而雄厚的基础。”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员、副教授周跃辉指出。

  《意见》部署的七个方面的改革任务,都是下一步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意见》的出台标志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中央坚定不移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决心不断在关键性基础性重大改革上突破创新,通过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李政告诉记者,《意见》为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行动纲领,宣示了中央新一轮市场化改革再出发的坚定决心,为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增强微观主体活力

  《意见》提出的改革举措中,特别强调要“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培育更多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

  “该《意见》的出台,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微观活力增强均能起到促进作用。”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罗来军表示,“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是指增强企业的活力,微观主体企业可以主要区分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既要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也要增强民营企业的活力。增强国有企业活力,需要国有企业遵循市场化运营的基本原则,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对于民营企业,也是要遵循市场化机制,与国有企业不同的是,要保障民营企业的市场化机会不被侵占和扭曲,这就需要更多地支持或者保护民营企业的发展。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刻分析经济形势,总结经验,明确指出,必须科学稳健把握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贯穿于宏观调控全过程。

  李政认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微观主体有活力则中国经济有活力。可以说微观主体是否有活力是衡量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否完善的一个重要标准。特别是在当前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增强微观主体活力、特别是民营企业活力具有特殊重要性和紧迫性,对于做好“六稳”工作,提振市场信心,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意见》从不同角度对增强微观主体活力进行周密部署,直面痛点,从根本上营造建设有利于增强微观主体活力特别是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市场环境和体制机制,必将培育更多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

  浙江财经大学教授邵慰表示,《意见》的出台对微观活力的增强起到了至少四个方面的作用:第一,明确了国有经济的战略使命和方向。在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基础上,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第二,指出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方向,增强了非国有经济在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的信心。第三,对传统的自然垄断行业进行改革。加快实现竞争性环节的市场化,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第四,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从市场、政策、法治和社会环境,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与公有制经济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

  畅通要素流动渠道

  《意见》强调,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并提出四大改革举措:“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推进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方式”“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提质增效”。

  李政表示,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方式、推进商品服务提质增效是提高要素配置和使用效率、降低要素使用成本,进而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的几个关键环节。抓好这些领域改革,就是抓住了要素市场化高效合理配置的“牛鼻子”,也就打开了企业家精神奔涌澎湃、创新创业活力四溢的大门。

  同繁荣的商品市场相比,我国的要素市场发育还不充分。罗来军指出,我国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限制,要素市场分割比较严重,市场壁垒比较多,要素产权也有诸多不明晰之处,致使要素难以按照市场化的机制去流动和交易。

  面对这一短板,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也发布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其中特别指出,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是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市场体系的内在要求,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对比两个文件相关内容会发现,二者一脉相承,关于要素市场化配置举措一以贯之。

  “《意见》的相关部署举措,其目的就是要明确要素市场制度建设的方向和重点改革任务,促进形成生产要素从低质低效领域向优质高效领域流动的机制,提高要素质量和配置效率,引导各类要素协同向先进生产力集聚,这对于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周跃辉在采访中指出。

  理顺政府市场关系

  《意见》指出,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制。同时也强调目前“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没有完全理顺”。那么,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在哪里?政府应该如何履行职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只有政府和市场两者之间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职责范围和边界,才能够既发挥社会主义的优势,又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同时有效弥补其不足,做到政府有为、市场有效。”李政表示,该市场发挥作用的领域政府不能干涉和越位,该政府发挥作用的领域政府不能缺位和回避,不能简单地交给市场来解决。《意见》对政府职能进行了新的概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创新。为今后政府更好发挥作用,进一步提高宏观经济治理能力、更加有效地进行宏观调控指明了方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经济增长研究室主任袁富华认为,城市化下政府应该逐渐转向以社会政策为中心,以社会政策统领经济政策为新定位。具体来说就是做好三样事情:管好小的、管好老的、管好社会经济发展大环境。老的和小的问题,涉及贫困与社会再分配;管好发展环境,涉及就业促进、制度设计与实施等。《意见》中,这个方向的政府改革已经非常明晰了,关键是相关制度设计与执行。

  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就市场而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但同时市场失灵也在所难免,面对市场失灵,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如何理顺?政府应该如何有效发挥自身职能弥补市场缺陷?

  《意见》强调,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职能,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进一步提高宏观经济治理能力。“这五个方面,正是市场失灵的地方,因此,政府就应该有所作为,就不能缺位。”周跃辉指出。

  邵慰指出,《意见》对未来政府市场关系改革指出了明确的方向。经济运行以市场为主体,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弥补市场的失灵。政府需要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让市场规律充分发挥作用。所以未来政府市场关系改革,政府的角色将侧重于对经济的调节、市场监管和矫正市场失灵方面。

  当今世界,全球价值链、供应链深入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国都能从发展开放型经济中获得红利。因此,应坚持以开放求发展,深化交流合作,坚决反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不断削减贸易壁垒,推动全球价值链、供应链更加完善,共同培育市场需求,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为2020年要抓好的重点工作之一,提出“对外开放要继续往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方向走”,进一步表明了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的决心。

  新冠肺炎疫情虽然给经济运行带来明显影响,但我国经济有巨大的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在全力以赴抓好疫情防控同时,统筹做好‘六稳’工作。”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我们要积极扩大内需、稳定外需,深化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通过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用足用好合规的外贸政策工具,简化通关手续,推出更多外汇便利化业务,抓好重大外资项目落地,继续优化营商环境等措施,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持续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篇2】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读后感

  准确把握“赈”的初衷 进一步扩大以工代赈实施规模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以工代赈工作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中央农办、财政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林草局、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和单位印发实施了《关于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现从三个方面对《意见》进行政策解读。

  《意见》出台具有四方面重要意义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面向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出发的新起点,出台《意见》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对于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实施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按照就地就近原则,优先吸纳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其他农村低收入群体参与工程建设,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特别是低收入农民收入,有利于防范化解返贫风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二是有利于提升农民技能,拓展农村就业空间。《意见》明确,将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五个领域,围绕投资规模小、技术门槛低、前期工作简单、务工技能要求不高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广泛组织动员农村劳动力参与工程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训和以工代训,帮助参与务工的群众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并优先吸纳就业,延伸扩大就业容量。

  三是有利于激发内生动力,改变乡村生产生活条件。让农民群众通过自身劳动获取报酬,激发其脱贫致富内生动力是以工代赈项目的初衷,也是1984年政策实施以来一直保持活力的原因。农民既是项目建设者也是项目受益者,广大农民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变生产生活条件,让产业更兴旺、生态更宜居、村庄更美好,进一步坚定了用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决心,汇聚了乡村发展的强大动力。

  四是有利于补齐“三农”领域短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尽管今年脱贫攻坚任务将全面完成,但“三农”短板依然存在,需要加大投入力度。项目的实施范围全部围绕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于补齐“三农”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夯实农业生产基础、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配套设施提档升级、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也具有重要意义。

  《意见》内容突出四个亮点

  《意见》是对以工代赈政策的延续和发展,并着眼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形势,让这项老政策获得新的生命力。具体看,《意见》有四大亮点。

  一是充分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尊重广大农民意愿,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乡村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家园,通过以工代赈方式激发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积极参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共享发展成果。

  二是进一步深化政策内涵。《意见》突出强调了以工代赈方式实施的建设项目中“赈”的作用,要求尽量动员当地农村劳动力参与,最大可能提供就业岗位。没有对劳务报酬发放比例限定上限,而是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尽量提高项目资金中劳务报酬发放比例,真正突出按劳取酬的作用。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其领办的合作社,组织当地农村劳动力组建施工队伍进行建设,回归了以工代赈本源,深化了以工代赈政策内涵。

  三是明确推广范围建设领域。《意见》明确,将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实施项目的范围,全面拓展到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水利基础设施、文化旅游基础设施、林业草原基础设施等5大领域。特别是增加了灾毁水毁农村小型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因灾损毁营造林附属配套工程复建,防止因灾致贫返贫。

  四是建立部门协同联动机制。为更好的推动政策落地并取得实效,《意见》进一步完善考核激励机制。要求各级政府建立由发展改革部门牵头,其他部门参与的部际沟通协调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形成工作合力。同时,将这项工作纳入相关督促检查范围,对工作积极主动、成效明显的地方予以表扬激励。通过健全机制,调动地方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的积极性,真正发挥“赈”的作用。

  贯彻落实《意见》需要把握的三个关键点

  《意见》对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提出了具体要求,为更好的发挥以工代赈功能作用,促进政策有效实施,需要把握三个关键点。

  一是准确把握实施范围。《意见》对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的实施范围进行了细化,包括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水利基础设施、文化旅游设施、林业草原基础设施五个方面。在项目选择上,提出投资规模小、技术门槛低、前期工作简单、务工技能要求不高的基本要求。

  二是严格落实工作要求。在项目谋划、资金安排、工程实施中要将以工代赈作为一项重要因素统筹考虑,积极谋划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实施的项目,并重点做好务工组织、报酬发放和技能培训等工作。务工组织方面,要积极动员本地农村劳动力参与,尽可能多的提供本地就业岗位;报酬发放方面,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劳务报酬标准,确保及时足额发放,尽量提高劳务报酬比例;技能培训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训和以工代训,并优先吸纳就业。

  三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意见》要求,建立部门协同联动和激励表扬机制,加强投入保障、督促指导和宣传引导。以工代赈方式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推广,需要发展改革和农业农村、交通、水利、文化旅游、林草、扶贫等多部门参与,政策协调配套,形成工作合力。在投入保障上,将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和抗疫特别国债支持,大力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同时,将这项工作纳入相关督促检查范围,对工作积极主动、成效明显的地方予以表扬激励。

【篇3】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读后感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中国未来五年发展擘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作为党员干部,也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做好干事创业的五年规划。在此,准备“十四五”规划指南一份,助党员干部在实现大我中成就小我。

  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崇高追求,为国为民、利国利民。人无志不立。远大的理想目标是干事创业前进的动力,是指引着我们前进的灯塔。树立什么样的理想目标,注定成就什么样的作为。伟大领袖周恩来正是因为从小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目标,才砥砺了他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终身的责任和使命,成就了他光辉的一生。党员干部要认真思考规划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和理想抱负,将实现个人理想与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目标结合起来,按照十九届五中全会描绘的蓝图、“十四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乘势而上,为党、国家和人民利益鞠躬尽瘁、奋斗不已。

  发扬“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务实精神,乘风破浪、勇往直前。黑格尔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注定没有未来”。远大的目标只有和实际行动结合起来,做到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才能将梦想变成现实。大道至简、实干为要。离开实干,再美好的理想目标都是空中楼阁,再有分量的担当也难以落地生根。党员干部要干字当先,发扬钉钉子精神,务实求变、务实求新、务实求进、务实求效。要敢于攻坚克难、改革创新、锐意进取、越挫越勇,坚定必胜信心,一鼓作气、一以贯之、一抓到底,奋力实现“十四五规划”的宏伟目标。

  永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为民情怀,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党执政的底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宗旨,是我们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回顾“十三五规划”的历史,从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脱贫攻坚到疫情防控,至始至终体现着“人民至上”的理念。党员干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思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站稳群众立场,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为民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的忘我工作中,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十三五”成就巡礼,“十四五“开启征程。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让我们乘势而上,顺势而为,以党员干部应有的担当和作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创造让世界称赞的新的更大奇迹。

【篇4】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读后感

  勇当新时代改革开放排头兵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时期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1990年,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向世界宣示中国坚定不移推动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掀开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的历史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浦东开发开放的生动实践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缩影。今年是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30年来浦东在一片农田上建起了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齐全、设施先进的现代化新城,形成了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体系、充满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健全的民生保障体系。“浦东发展的意义在于窗口作用、示范意义,在于敢闯敢试、先行先试,在于排头兵的作用。”30年来,浦东坚持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开发,与时俱进开展创新探索,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历史进程中谱写了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壮丽篇章,成为深刻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一个重要范例,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外部环境出现更多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当前,改革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很多都是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不亚于40多年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把握世界大势和发展规律,对“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作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描绘了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发展蓝图,为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确立了行动指南。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深刻指出“支持浦东在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增强配置全球资源能力、提升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等方面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创造经验,对上海以及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乃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战略意义”。上海承担着“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难啃的骨头,发挥开路先锋、示范引领、突破攻坚的作用,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光荣使命,浦东更加重任在肩,更应大有作为。前进道路上,要从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大局出发,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紧扣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勇当新时代改革开放排头兵,以更坚定的信心、更有力的措施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为全国的改革开放探索新路、积累经验、提供示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三十而立,浦东站上新的历史起点。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继续敢闯敢试、敢为人先,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浦东就一定能创造开发开放的新奇迹。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读后感【四篇】相关文章:

经济工作会分组讨论发言范文(通用5篇)

学习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研讨发言材料【3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范文(精选3篇)

围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研讨材料范文汇总四篇

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范文(精选四篇)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心得锦集五篇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读后感【四篇】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