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写作 > 写作知识 > 基础写作知识点归纳三篇

基础写作知识点归纳三篇

时间:

写作是人运用语言文字符号以记述的方式反映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实现交流沟通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过程,写作活动大致可分为“采集—构思—表述”三个阶段。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基础写作知识点归纳三篇,欢迎品鉴!

基础写作知识点归纳1

写作知识点:

1、宋代黄庭坚:“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作此语耳。古之能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陈言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答洪驹父书》)

诗意无穷,而人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人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惠洪《冷斋夜话》)

2、李梦阳等明前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弘治时,宰相李东阳主文柄,天下翕然总之,李梦阳独讥其萎靡,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非是道者弗道。(《明史·李梦阳传》)

3、布瓦洛在《诗的艺术》中极力推崇古希腊罗马的作品,认为荷马的作品是“众妙之门,并且取之不尽”,维吉尔“情意绵绵,都是神到之笔”,那么其他人的写作应该首先对他们的作品“爱不释手,日夜加以揣摩”。

4、西方现代派文学大师艾略特:诗歌的非个人化理论。1917论文《传统与个人才能》。一、任何诗歌和诗人都不能脱离诗歌的传统而单独具有它(他)的完全意义。二、创作的过程具有非个人化的特征,是传统陶冶下的再呈现。三、诗歌表现的情感并非个人情感,是普遍的情感。(艾略特诗歌代表作:《荒原》)

5、加拿大当代著名批评家弗莱《批评的剖析》:文学是“移位的神话”。口传时代的神话故事构成了文学的基本原型和母题,神话表达了原始人类的欲望和幻想,并形成了文学的基本结构模式和原型意象。

6、“互文性”概念最早由法国符号学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提出,她的观点是:“任何作品的文本都是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

8、美国著名的“耶鲁批评学派”的批评家布鲁姆就专门研究了这种现象,他称之为:“影响的焦虑”,在1973年出版的同名著作中,他发现:“一个诗人(作家)促使另一个诗人(作家)成长”的理论完全错误,认为前辈作家对于后人的影响可能具有消极意义,即前人巨大诗歌(文学)成就使后人产生巨大的心理焦虑,成为其前进路上的障碍,后人不得不以“误读”的方式偏移前人的辐射。

9、与前七子推崇“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针锋相对,明代公安派提出的主张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宏道《叙小修诗》)。认为诗文写作必须抒写个性、表现真情,不要拘束于陈规俗套。

10、提倡创造,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德国古典主义哲学美学的奠基人康德提出的,他认为,美的艺术出自天才之手,而天才是天生的独创的艺术典范。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家、理论家发挥了康德的这一思想,极力推崇天才和创造,比如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爱德华·杨格在《试论独创性的写作》中提出:所有独创性的作品都应该是“百分之百的陌生人”;真正天才的作家应该“横越一切大道进入新颖无人之境”;而模仿前人一定落于前人之下,使文艺趋于保守、倒退。

11、刘勰在其著作《文心雕龙》中专门写了“通变”一篇,其中有这样几句话:夫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文辞气力,通变则久.......通变无方,数必酌于新声;故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通,即贯通;变,即变化。面对着前人留给我们的写作的历史,写作者要有贯通的眼光,对前人的写作了如指掌,也要有变化的勇气,创造新的典范。

12、曹丕《典论·论文》: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宜实,诗赋欲丽。

13、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

14、西方戏剧有“三一律”之说。最初由意大利文学批评家卡斯特尔维特罗提出,所依据即亚里士多德关于戏剧的划分观点:三一分别:表演的时间和表演的事件的时间,必须严格一致;事件的地点必须不变,不但只限于一个城市或一所房屋,而且必须真正限于一个单一的地点,并且以一个人就能看见的为范围;事件的时间应当不超过十二个小时。

15、所谓读者期待,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因为受到文化的传授与文学的熏陶,已经形成的对于特定文体特征和风貌等的默认,并由于这种默认而产生的阅读的心理期待和指向。

16、王国维《人间词话》: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故谓文学后不如前,余未敢信。但就一体论,则此说固无以易也

17、《周易·易传·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

18、三国魏玄学家王弼《周易略例·明象》: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19、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到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20、宋人严羽《沧浪诗话》: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21、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1915)

22、波兰现象学美学家英伽登的“未确定点”理论和德国接受美学家伊瑟尔的“召唤结构”理论。

英伽登在著作《对文学的艺术作品认识》中将文本分为五个层次:声音层面;意义单元的组合层面;表现人物、事物、背景的世界层面;观点层面;形而上的悲剧性、喜剧性或崇高性等层面。他认为:文学作品仅仅是一种“图示”,“纯粹的文学作品只是一个构架,在各方面都是图示化的架构。它包含有空白、未确定点和图示化方面。”这就导致了“文学作品所描绘的每一个对象、人物、事件等等,都包含着许多未确定点,特别是对人和事物遭遇的描绘。”那么需要读者对未确定点“填空”。也就是说,文学作品的具体化是由读者参与完成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汉姆雷特。诗无达诂。空白点太多。)

伊瑟尔发挥了英伽登的“空白”、“图示化”的“未确定点”理论,进一步提出了“召唤结构”的理论。他认为,因为有“未确定点”,所以文学文本本身的结构和作品的结构是两个概念,作品是读者具体阅读参与完成的,而文本是未完成的、非自足的,文本本身并不能产生意义,它本身是个激励、召唤读者发挥想象力的结构,也就是个召唤结构。

23、文学语言

1)相对于普通语言的外指向性,文学语言是内指向性的,所谓普通语言的外指向性,是指语言指代内容的合乎现实的逻辑,所言内容是真实有效的;文学语言的内指向性,则意味着文学语言合乎艺术虚构的逻辑,符合艺术体验的真实性;最终一个指向现实世界,一个指向艺术世界。2)相较于普通语言因外指向性而追求知识、信息的客观真实性,内指向性的文学语言追求心理蕴含性。3)普通语言更强调语言的可重复性和稳定性,以便更便捷有效地传递知识和信息,相反,文学语言更强调语言的变化性和创造性,以揭示丰富的心理内涵。4)文学语言和普通语言最本质的区别,是介入性与非介入性的区别,也就是说,普通语言的运用意味着对世界的认知和认识,形成了掌握和改变世界的知识系统,对世界本身构成了介入;而文学语言,因为本质上是内指向性的是虚构的,是包含心理蕴含性的审美话语,即便强调的所有的创造性,都是指向语言、文本、文化和人类内心内部的,并不构成对世界的知识干预和介入,而是借助艺术的虚构和想象,人类得以审视自己的心灵,也在对自身的审视中,重构人类和世界的“诗意栖息的关系”。

24、文学形象

1)同文学语言与普通语言的相区别,我们才能定义文学语言的特征一样,人们文学形象的特征的理解,也是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清代文论家章学诚提供了这样一个观点:认为文学形象与客观世界形象的本质区别在于,文学形象是“人心营构之象”,后者“天地自然之象”。2)牵涉到客观世界,就像普通语言要追问客观有效性一样,客观世界的形象我们一定会追问真实性,相较于客观世界形象的真实性,文学形象的真实性,我们称之为假定的真实性。什么是假定的真实性?也就是所有进入文学作品的读者,一方面明知作品形象是虚构的,另一方面又得默许作者去虚构、去假定。3)客观世界形象的真实性,会延伸为它的合理性,也就是经得起理性的检验,文学形象的合理性指:是否合乎审美理想和情理。4)客观世界形象的真实性、合理性,隐含了其确定性。文学形象的确定性,是不确定的确定性。原因之一,文学形象是借助有限的抽象的文字语言来传达想象的形象的,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细节形象刻画。之二,想象力因人而异。之三,文学形象的完美性,正是由于其不确定性,作家也会自觉地追求这种不确定性,以使文学形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可解性。5)同普通语言是对世界的介入一样,客观世界形象的确立,也往往意味着对世界的介入,也具有相对于世界的介入性、干预性。文学形象和文学语言一样,具有非介入性的特点。文学语言是搭建人和世界的“诗意栖息”的关系,关怀人类的心灵和灵魂。文学形象则为人类提供了富于“审美理想”的想象世界,在这里,在“审美理想”的光照下,丑陋的现实或被批判或被改写,平庸无奇的生活被赋予了新奇性与戏剧性,而生活中面目扁平的人,在这里变得生动活泼,或面目可爱,或面目可憎,不管是善还是恶,充分展现人性的斑驳陆离与光彩华丽。显然,文学形象与文学语言一道,构成了一个这样的世界:气韵生动。而气韵生动的文学世界,说到底,是保存了人类对世界的审美态度,和人对自身生物属性之外的文化文明属性的体认与捍卫。

25、“至境”这个概念由清代人郑燮《原诗》提出,而后,桐城派文论家管同,画家潘天寿等广泛使用这个概念。

26、康德把人的心灵能力归结为三类:第一类,知的能力和需要,也就是认识世界的能力和需要;第二类,情的能力和需要,也就是情感判断的能力和需要;第三类,意的能力和需要,也就是意志意欲的能力和需要。

27、法兰克福学派本雅明在《讲故事的人》中提供过这样一个观点:小说起源于民间讲故事人的经验,写小说是通过展示人的生活的丰富性去证明人生的困惑。

28、西方理论家对西方古典小说和现代小说区别的研究,观点可以概括为两点:一,西方古典小说的艺术经验主要以社会生活原型为依据,重视文学对世界的描摹功能和文学的历史承载意义,推崇对连续事件的刻画和时间的连续性;现代小说相反,鄙弃意义、顺序和时间,喜欢展示同一时间里所发生的不同层次的情节和行动,更专注于空间维度和结构的变化,特别是意识流小说从对瞬间感觉的传达中呈现时间的流逝,把空间时间化,通过意象并置,多重故事和章节交错造成空间的强化。第二点,西方古典小说追求文学形象甚至意蕴的确定性,看重对事物精细的刻画和理智的分析,现代小说则以不确定性、多义性为追求,鼓励读者填补空白来生产意义。

29、在叙事时间研究上,热奈特的基本观点如下:首先提出了“叙述时长”这一概念,即叙事速度无限的变化形式在时间上是如何分配和组织的,而叙事速度指故事长度(以年、月、日、时、分等为单位)和用来描述它的文本长度(以页、行等为单位)之间的关系。依据时长和速度的不同,他提出了四种基本的叙事时间运动形式的划分,分别:概略,停顿,省略,场景。概略是用几段或几页叙述较长的几天、几月甚至几年的日子,情节和话语都不带细节。停顿是叙事者为了给读者提供某些信息,丢开故事进程不管,描写其他的场面。省略是叙事者用简短的叙述跨越式迈过较长时段。场景则是戏剧性情节的集中点。(荷兰文学理论家米克·巴尔在与热奈特的论战中,提出了除这四种之外的第五种叙述事件运动形式,他称为:减缓。按照巴尔的说法,减缓是一个与概略直接相对的概念,比如在制造悬念的时刻,不同于概略一带而过的方式,它意味着速度的极度减慢,起到放大镜那样的作用。)

29、在叙事时间研究上,托多罗夫受到热奈特的影响,但同时具有自己独立的理论特点。他认为,叙事时间处理的问题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叙事的先后顺序,叙述时间顺序与被叙述事件的顺序不可能完全平行,这就有预叙和倒叙。原因在于,叙述的轴心是一维的,而被叙述现象的轴心是多维的,可能引起两种基本的时间倒错,回顾的倒叙和提前的预叙。其次,他修改了热奈特的文本计量方式,认为文本长度不必以页、行计量,而应以阅读耗时计量,这样它和故事长度才都是时间概念。以此为基础,他划分的新情况是:在描写和议论中,会出现时间的延宕或停顿;或者某一实际时间在叙述中被跳过,即省略;或两个时间完全等价,这种情况极为少见;或者叙事时间长于被叙述时间的“膨胀”,等等。第三点,他还研究了叙事时间同被叙述事件的频率关系,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一次性频率的类型,即文本中的一个成分相当于一个事件;二,重复性频率的类型,文本的若干成分相应于同一个事件,书信体小说擅长制造这种效果(同一事件被多声部讲述);三,多次性频率的类型,文本的一个成分同时描述一系列相似的事件(一个声部讲述了多起多声部的事件)。

30、叙述视角。托多罗夫做了三种不同的叙述视点的划分:1,叙述者>人物(“从后面观察”)。叙述者比他的人物知道的更多,这是古典作品常用的叙述模式。2,叙述者=人物(“同时观察”)。叙述者和人物知道的同样多,叙述可以第一或第三人称,但总是根据同一个人物对事件的观察。3,叙述者人物”的情况。2,内在式焦点,相当于托多罗夫“叙述者=人物”的情况。3,外在式焦点,相当于托多罗夫“叙述者

基础写作知识点归纳2

  成功可以给人带来欢乐和喜悦,但是想要成功,就要学会付出,只有付出的人才能得到成功的喜悦,成功虽然是甜的,但我们只有先吃苦才能得到甜。俗话说的好:“失败乃成功之母”。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成功的经历数不胜数,要说最难忘的,就数那次学滑旱冰的经历了。

  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虽是夏天,但那一天清风时不时的吹来,让人感到不再那么酷热,而且还有些凉爽。忽然,在我的面前,出现了了一个翩翩起舞的“蝴蝶”,她飞来飞去,舞姿十分的优美。顿时,一种羡慕之心涌上心头,我向前跑去,想请教一下这位姐姐,可是我才过去,没想到的是,那竟然是我姐姐,姐姐看见了我,十分的高兴,还说要教我学滑旱冰,我当及同意了,姐姐说滑旱冰要有耐力,是要吃苦的,我说我不怕,于是就开始练了,一开始我还很感兴趣,可是到了后来,我越练越累,甚至不想练了,可是我又想了想,姐姐教我也很不容易,我总要拿出点成绩回报她吧,于是我又耐心的练起来。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学会了滑旱冰,我还得感谢姐姐,是她教会了我学会坚持,教会了我只有“吃得苦中苦,才方为人上人”。

  最后,我对姐姐感谢一番后,和姐姐向远方滑去......

基础写作知识点归纳3

  成功的经历,多么简单的一个字眼呀!谁没有成功的经历?谁没成功过?在我的人生中有许许多多成功的经历,最令我刻骨铭心的那次作文竞赛。

  学校一年一度的读书节又到了,学校要求每班上交,五份优秀的读书征文,教师把这个题目当作业给同学们回家完成,并要我们几个作文写得优秀的人把这篇文章写完后发给她。我回家浏览了几篇文章后便写了起来,杜甫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回想起以前读书发生的奇闻轶事,以及名人们说的关于读书的名言,不一会儿,一篇佳作在我手中产生了,我不禁沾沾自喜,可我拿给妈妈看时,就被她否认了三次,第一错字病句;第二次标点符号;第三次卷面的整洁度。写完之后,已是十点多钟了,我不禁埋怨母亲了:你也真是的,让我修改一两次就算了,还让我修改三次,分明就是不想让我睡个好觉吗!哼!

  到了第二天,我被教师叫到了办公室。这时,我的心七上八下的,想着是不是有什么错误,到了办公室,听老师一说,我知道了,原来我的这篇文章在全班众多文章中脱颖而出,老师想把这篇文章让全班同学欣赏一下,借鉴一下写作手法,想问我愿不愿意,我一蹦三尺高,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叮,铃铃……”上课了,朱教师走进来了,特地表扬了我,我又洋洋得意了,当老师要全班同学读我的文章时,四面八方的同学向我投来了羡慕而又嫉妒的目光,这令我更加得瑟了,我真想朝全世界大喊:“易可欣,我终于超过了你!”

  成功,是多么愉快的一件事呀!正因为你“劳动”了,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所以你会此生不忘,成功很简单。凡可只要你努力,付出辛勤的汗水,我想念你的汗水绝对不会付之东流的。

基础写作知识点归纳三篇相关文章:

公选考试法律文书写作知识范文(精选3篇)

礼仪文书贺信写作知识(合集3篇)

礼仪文书聘书写作知识范文汇总三篇

行政公文写作知识范文(精选三篇)

公文写作知识法律文书的分类与特点

礼仪文书请柬写作知识范文(精选3篇)

基础写作知识点归纳三篇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图文

  • 公选考试法律文书写作知识范文(精选3篇)
    公选考试法律文书写作知识范文(精选3篇)

      法律文书是公选考试公文写作考察的一项重要内容,下面学习啦小编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公选考试法律文书写作知识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礼仪文书贺信写作知识(合集3篇)
    礼仪文书贺信写作知识(合集3篇)

      礼仪文书是开展礼仪活动和人际交往中联络感情、沟通信息、增进友谊的传播媒介,是必不可少的社交工具。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礼仪文书贺信写作知识(合集3篇),欢迎品鉴!

  • 礼仪文书聘书写作知识范文汇总三篇
    礼仪文书聘书写作知识范文汇总三篇

      礼仪文书是指人们在各种不同的场合、根据不同的情况、遵循相应的民间习俗、人之常情所写的具有礼仪性质的应用文,它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礼仪文书聘书写作知识范文汇总三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 行政公文写作知识范文(精选三篇)
    行政公文写作知识范文(精选三篇)

      公文写作的要求很高,尤其是要求起草者具有工作实践的基础,懂得工作中许多微妙的关节,而在具体起草中要求较好的文字语言工夫。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行政公文写作知识范文(精选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